奧斯卡得主楊紫燁談影像: 真實最重要

Home / 未分類 / 奧斯卡得主楊紫燁談影像: 真實最重要

奧斯卡得主楊紫燁談影像: 真實最重要

奧斯卡金像獎得主——楊紫燁女士的新紀錄片《爭氣》,前不久在香港上映,並成功獲得百萬港元的票房。紀錄片市場少有可以盈虧平衡的作品出現,楊紫燁對此認為,除了作品本身的質量,發行渠道在紀錄片製作過程中也很重要。

作為奧斯卡舞台上少見的華裔紀錄片人面孔,2007年,她憑藉《潁州的孩子》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短片獎。之後三年,她執導環保題材紀錄片《仇崗衛士》,於2011年再次獲金像獎提名。

深度新聞網總編輯葉凝,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爭氣》在北京師範大學的公映,並就電影、紀錄片和影像記錄和楊紫燁進行了交流。

2014年10月16日,楊紫燁執導的紀錄片《爭氣》在香港公映。片中記錄幾位香港「問題學生」,其中包括失明學生、學習成績差、有盜竊行徑和有情感問題的少年,在六個月的時間裡接受各種挑戰,最終在舞台上成功表演音樂劇的脫胎換骨的艱苦過程。楊紫燁試圖通過這部紀錄片,表達她對社會評價機制不同的看法。

 

深度中文網(以下簡稱「深度」):為什麼您的這個新紀錄片取名叫「爭氣」?

 

楊紫燁:這個名字的確定差不多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大家提議了許多名字,後來選了一個比較符合故事的整體結構的,比較文雅的。而後,紀錄片投資方,也就是基金會,覺得起的名字太平實了,就改成了「爭氣」。

 

深度:在拍攝,也就是準備音樂會的過程中,這群「問題學生」的有什麼樣的轉變?

 

楊紫燁

這些學生都是來自於不是很好的中學,甚至特殊學校。在香港,那些歷史悠久的中學往往被認為是好的,比較難進入。它們的生源也比較好。但這不意味著,那些沒有去這些好學校的學生就是不愛學習的,沒有什麼其它天分的孩子。

所以去年,有一個基金會,就到三個「低等級」的中學和一所盲人學校,召集一些學生,給他們編排一個音樂劇。希望藉此激起他們的信心。這些孩子大多對讀書沒有什麼熱情,對自己也有點自暴自棄、沒有什麼追求。音樂劇可以給他們一個「角色教育」的機會,通過幾個月的訓練,提升他們對自我的認識和未來社會角色的認知。

在這次音樂劇演出後,這些孩子的變化非常大。現在離音樂劇的準備、演出,又已經過了一年。我剛認識他們的時候,這些年輕人還很頑皮,對自己沒有什麼要求和約束,尤其是學業。經過半年的培訓,他們已經可以在學校認真讀書了。其中有一個比較調皮的女孩子,上個月還跟我說,她在做社區義工,這在剛認識她的時候是不可想像的。

 

深度:您在很多次採訪中,都提到現在社會對好孩子和壞孩子的評價機制是有問題的。那什麼樣的評價機制才是比較健康的?

 

楊紫燁:小孩子的成長環境對他們來說很重要,所以與其說社會在評價孩子,不如說他們在評價整個教育環境。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里的老師培養當然也很重要。所以這個社會對於孩子的評價機制,其實是基於這個社會本身的。當社會評價孩子的時候,也要想想對孩子有什麼樣的預期才是合理的。

 

楊紫燁一開始在美國學習的並不是電影專業,但她後來看到華人在美國社會缺少話語權。結合自己童年的生活經歷,她認為自己應該用藝術來表達什麼,進而影響社會。2003年,楊紫燁為四個半小時的紀錄片《成為美國人:華人的經歷》(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擔任系列剪輯師。影片主要講述了從19世紀初期至今,華人移民至美國的百年歷史。

 

深度:您一開始學習的是繪畫,後來又學習電影。是什麼樣的機遇讓您轉移到了做電影紀錄片這樣一個領域當中?

 

楊紫燁:這個轉變發生在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我覺得畫畫就是一個人去展示藝術,但是拍片子需要一個團隊,它不僅是藝術,而且是一個媒介行為。我一開始的電影作品都是很藝術化的。但是在美國停留的時間越久,越發現當地華人的狀態非常複雜。80年代的美國,華人在媒介傳播渠道上的曝光是微乎其微的。在電視上不但看不到華人,連亞洲面孔也很難見到。於是我就開始做旅美華人的生活史——這個紀錄片作品。

 

深度:您童年的經歷對一系列的電影生涯有什麼影響?

 

楊紫燁:我受家庭的影響關係蠻大的。小時候在香港,父母是一家小的製造工廠的工人。因為父母的關係,我那時接觸到了很多社會底層的工人和家庭。香港在那個時候經濟也不是非常富足,有許多窮人、底層人——可以說九成都是「工人階級」,所謂的「白領階層」很少。我關注社會底層的興趣,大概就是這樣從小開始的。

 

深度:從您的獲獎電影《潁州的孩子》到現在的《爭氣》,作品許多都是關注那些社會弱勢群體,其中又是以年輕人、孩子這個群體關注的比較多,為什麼會對這個年齡段比較感興趣?

 

楊紫燁: 就從紀錄片上看,年輕人的轉變是比較明顯看到的,這對呈現效果比較好。另外,就是我對年青一代的成長很感興趣。其它題材的我也在拍,但是年輕人成長的歷程對人的一生都是很有意義的:這些年輕人當下面對的東西可能影響他們一生怎麼走這個路。

 

楊紫燁的紀錄短片《朱力亞的故事》講述了中國第一個公開自己艾滋病身份的女大學生故事,該片在中國電視台播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重視。她因此接到邀請,導演公益短片《彭麗媛攜手抗擊艾滋 關愛兒童公益廣告》,在中央電視台和中國地方台播出後亦獲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2013 11月,楊紫燁因其在華人紀錄片屆突出的貢獻,被香港大學邀請成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

 

深度:另外一些作品,例如《彼岸浮生》《仇崗衛士》都是反映中國比較衝突的社會問題的作品。使用紀錄片來記錄和其他藝術方式比,這種方式有什麼特殊么?

楊紫燁:真實在藝術的表現中十分重要。故事片是編造出來的,但是真人講話不是,完全是一個人自己的想法。用紀錄片去記錄人群的變化,他們如何爭取自己的利益,在當下中國社會劇烈變化的過程中很有意義。

深度:您曾經導演過《彭麗媛攜手抗議艾滋 關愛公益兒童》這個公益廣告。在拍攝過程中,您對彭麗媛女士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地方?

楊紫燁:說實話,當時我不知道她是非常出名的歌唱家。我們當時均受中國政府的邀請,到了一個偏遠的農村去拍攝公益廣告,一天就拍了三支。那個地方沒有化妝的角落,她就自己在屋外面畫起來。她非常敬業,當時早上五點多就起床,一直拍到晚上九點,其實很累的,但她沒有因此抱怨一句。

 

深度:中國獨立紀錄片人,尤其是中國大陸的,創作和生活狀況比較困難。對此,您是怎麼看待這些獨立製片人的,對他們有什麼建議?

 

楊紫燁:我現在在香港大學做孔巧玲學者,目的之一就在於培養出新一代的香港、大陸紀錄片人。現在大陸有很多優秀的紀錄片人,也有有大量資金的基金會,但是連接這兩者的中間人是非常匱乏的。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就會好很多。此外,放映平台的建設同樣很重要,假如一個片子做出來,但是沒有電影院放映,其實效果也會很不好。

原載:深度新聞網,2015年2月24日

Recent Posts
Contact Us

We're not around right now. But you can send us an email and we'll get back to you, asap.

Not readable? Change text. captcha txt

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