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氣》鼓舞人心

Home / 未分類 / 《爭氣》鼓舞人心

《爭氣》鼓舞人心

BY 伍麗微

香港院線一向好少放映紀錄片,即使如奧斯卡得獎紀錄片也乏人問津,只有兩三間戲院肯上。紀錄片曲高和寡,唔得觀眾歡心,院商不敢貿然放映,變相苦了拍攝者,大眾自然更難接觸這類題材。但即將上映的《爭氣》,一反近年紀錄片難入院線的「常態」,十幾間戲院肯放,對紀錄片工作者無疑是一種鼓舞。

《爭氣》不說甚麼大道理,只是簡簡單單紀錄學生排演音樂劇的過程,他們如何在導師的指導、自我的省思中成長、蛻變。

導演楊紫燁的名字大家不會陌生。她拍過以香港回歸為題的《風雨故園》,後來鏡頭伸展至內地,追蹤安徽阜陽市潁州地區的愛滋病家庭,將不為外人知的愛滋個案拍攝成《潁州的孩子》,她更憑此片奪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此後,她一直挑戰拍攝不同題材的紀錄片,如紀錄內地同性戀者生活的《彼岸浮生》、見證華人變遷與離散的《聲光轉逝》等。

《爭氣》無疑是楊紫燁眾多紀錄片中「格局」最小的一部,但她說「電影以小見大」,透過排練音樂劇反映時下教育制度的利弊,及學生、老師與家長間的關係,意味深長。

藝術改變人心

看《爭氣》,很難不折服在楊紫燁溫柔的鏡頭下。事情回到2013年年頭,社企L plus H Creations打算排演《震動心弦》音樂劇,楊紫燁當時還沒決定要拍紀錄片,只是建議他們招收一些中學生把過程紀錄一下。後來音樂劇開始排練了,她被其中一幕–導師Emily指導失明學生子諾練歌的情境打動了,毅然決定接拍。

事實上,L plus H Creations找來合作的學校也很特別,均是弱勢學校,包括心光盲人院暨學校、聖公會蔡功譜中學、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及聖公會聖匠中學。「這些學校一般沒有資源做藝術教育,尤其是心光學校,他們比其他學生多花三至四倍時間去學習。」一群band 3 學生與盲人學生一同演出音樂劇,當中所擦出的火花及彼此間的啟迪可想而知。

《震動心弦》於去年九月公演,反應轟動,今年L plus H Creations再接再厲,與心光及另外四間學校合作,製作《逆風》音樂劇,口碑依然。楊紫燁除了紀錄製作過程外,更是攝製組的導師,與學生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去年整個暑假都跟着他們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去看他們。」她不無感觸。

香港新一代常被標籤,九十後、千禧後等字眼除了概括一個年齡組群外,不無貶意。但楊紫燁在這次經驗中卻看到這群邊緣化的學生「與其他人並無不同」,反而覺得他們有很多「可能性」。阿博、肥然、子諾、Coby等學生雖然各有不足,但在幾個月的排練裡,對於生命生活都有了新的看法。

為何一齣劇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一開始導師也不知道如何教,因為他們的專注力好差,他們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教,中間其實很氣餒,但當他們找到真正喜歡的東西後,便有變化。不同學校的學生互相影響,他們開始對自己有要求,發現原來表演可以這麼好玩,他們自然會做得更好。」

培養紀錄片人才

幕前一眾學生參與,幕後也少不了學生。楊紫燁今次亦第一次同學生合作拍攝,幾個中學生跟着她學習如何拍片,在她決定接拍電影之前已開始紀錄一切。「這些中學生,喜歡一件事的話,會落力去做。」初期六個學生參與,後來有兩個退出了,其他一些喜歡攝影的,幾個月下來,充實得不得了,如同楊紫燁所言,「喜歡藝術的話,他們不會捨得走。」

本地從事紀錄片工作的人不多,大部分都是業餘、玩票性質,這次楊紫燁之所以與學生合作,也是希望透過實際拍攝來培養人才。目前她是香港大學的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致力在校園內推廣紀錄片拍攝,「我想教一些有興趣的學生拍紀錄片,他們如果有拍攝目標的話,可以找我做監製。」毫不吝嗇指導學生的她,其實很忙,整天都有人想找她拍片。

「我要休息一下,去找一些自己真正想拍的題材。」不想拍時事、政治題材,又不想拍廣告宣傳片,但拍冷門的東西又沒有太多資金,左右為難。《爭氣》難得有利希慎基金及一眾明星支持,未上映已贏得口碑,多間學校公司包場放映,「我期望很高,希望更多人自願買票進場。」

《爭氣》鼓舞人心

原載:文匯報,2014年10月3日

Recent Posts
Contact Us

We're not around right now. But you can send us an email and we'll get back to you, asap.

Not readable? Change text. captcha txt

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