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翠怡|攝影:羅蘭蓉|設計:章可儀
楊紫燁在港出世,但半生漂泊在外,去年終於回歸香港拍紀錄片,是她自○七年奪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之後的第一次。
該片講述八十名來自三間弱勢中學及心光盲人院的學生,排練參演音樂劇的過程,楊紫燁花上一年半製作,上月公演,連劉德華看過也大受感動,為片取名《爭氣》。能夠吸引楊紫燁青睞執導,全因這班年輕人的狂熱鬥志,「他們明白讀書重要,但興趣無得逼,華人社會要孩子入名校、讀理科、做醫生,其他才藝卻被忽視。」
看在眼裏,楊紫燁想到年輕時的自己一樣自我、又唔聽話,「經常舉手發問,老師覺得我多口,罰我留堂;二十歲移民美國,又不聽母親勸,堅持讀繪畫和電影。」她曾在荷李活當電影剪接師,卻被美籍監製質疑工作能力,「惟有叫自己爭氣,用成績來證明一切。」
做導演二十年,她擅長用鏡頭揭露社會陰暗面,例如內地愛滋病兒童被歧視、環保抗爭及男同志題材等。拍紀錄片恍如她人生的全部,為了全情投入,她甚至跟丈夫協議不生育,與片中年輕人一樣,忠於自己,尋找屬於自己的舞台。
去年三月,楊紫燁被邀請拍攝紀錄片,她最初猶豫,「年輕人勵志劇常有,很多人也拍過。」直至她在心光盲人院聽到子諾的歌聲,才發現這班年輕人背後有很多故事,深深吸引着她,「子諾唱歌很大聲,似唱粵劇,但說話時又很膽怯;他拼命用雙手摸盲文,努力記歌詞,怕連累其他人演出。」
楊紫燁跟這名十六歲的失明少年見面,已對他留下深刻印象:「記得他說:『失明有何大不了?參演音樂劇令我學到很多,只是父母不敢告訴親友,令我很不開心。』」她佩服子諾的勇氣,從不看低自己,「既然失明的已接受現實,為何開眼的卻看不透?」
點擊下圖查看東週刊全文報導